古拙时期(约公元500—900年)
这一时期大体始自6世纪初,直到9世纪末。其间历经北魏、北齐、隋、唐诸代。其显著特征,除少数例外,均为方形、空心单筒,即塔成筒状,内部不再用砖构分层分间(但可能有木制楼板、楼梯),如同一个封了顶的近代工厂的大烟囱。上述四种形式的塔中,前三种已在此期间内出现,并有很多实例。唯有塔的先型印度式窣堵坡,料想在此早期会有实物,但却不曾见;尽管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此时已经知道了这一形式。这一点令人不解。
单层塔
除一例之外,单层塔都是僧人的墓塔。它们规模不大,看起来更像神龛而不像通常所说的塔。在云冈石窟浮雕中,这种塔的形象甚多。其特征是一方形小屋,一面有拱门,上面是一或两层屋檐,再上覆以刹。
山东济南附近神通寺四门塔(611年)[隋大业七年]是中国最早的石塔,也是现存单层塔中最早和最重要的一座(图64a)。但它决非这类塔的典型,因为它既不是墓塔,又不是空筒结构,而是一座方形单层亭状石砌建筑。中央为一方墩,四周贯通,四方各有一孔券门。在这一时期,塔的内部作如此处理的仅此孤例。但在10世纪以后,这却成了塔的普遍形式。
河南登封县嵩山会善寺净藏禅师塔是在建筑方面具有极大重要意义的一个独特的典型(图64d、e),塔建于禅师圆寂(746年)[唐天宝五年]后不久,为一栋较小的单层八角形亭式砖砌建筑,下面有一个很高的须弥座。塔身外面在转角处砌出倚柱,并有斗栱、假窗及其他构件。斗栱形制与云冈及天龙山石窟中所见相近,但在每一栌斗处伸出一根与栱相交的耍头。八面阑额上各有一朵人字形补间铺作。整座塔形为当时的典型形制;但八角形平面和须弥座却是第一次出现,而自10世纪中叶以后,这两者已成为塔的两项显著特征。然而,在8世纪中期的建筑上采用这些做法,却是塔形演进中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