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丧葬
第一节 丧礼
丧礼为古代凶礼的一部分,中国很早就形成一套繁琐的丧葬礼仪,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都有专门记载。这些礼仪复杂,名目繁多,概括起来可分为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守孝三个部分。
殡殓死者之礼。人在弥留之际,居于正寝之室,家属守在床边,将轻柔的丝绵放在垂死者的口鼻之上,以验其是否还有呼吸,即所谓“属纩以俟绝气”。人死后,家属拿着死者的衣服,反复呼叫死者的名字,希望把死者的灵魂从幽冥之界唤回来,以使死者复生。这种招魂仪式被称做“复”。死者复生无望,家属便用一种名为角柶的东西插入死者口中,以便饭含之用。再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以便穿鞋。再用殓衾覆盖尸体。在堂前用竹竿挑起明旌,上书“某某之柩”,称为铭旌。接着为死者沐浴、栉发、剪指甲。取出角柶,将珠、玉之类物品放入死者口中,称为“饭含”。为死者所穿新衣称做“袭”。
治丧之礼。人死后,派人向与死者有关系的人报丧,称“命赴”。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亲戚。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堂中停尸数日,称为“小殓”。小殓期间,亲友前来致襚、致奠,主人拜送答谢。小殓毕,举行入棺仪式,将尸体移入棺中,称为“大殓”。大殓后并不立即入葬,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占卜入葬的日期等决定停殡待葬时间的长短。停殡待葬期间,死者亲属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别穿上不同等级的丧服,称为成服。成服至下葬期间,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殡所哭奠,称为朝夕哭、朝夕奠。在下葬前两天的晚上,进行一次哭奠,称为既夕哭。下葬前一天,用灵车把灵柩先迁入祖庙,称为迁柩。下葬之日,灵车载柩,前往墓地,友送布帛钱物助葬,称致赗赙。将棺木安置在挖好的圹坑中,称为“窆”。葬毕,死者亲属回到殡所,升堂而哭,称为“反哭”。反哭后进行虞祭。唐贾公彦在《仪礼·既夕礼》对虞祭解释说:“云虞,安也者。主人孝子,葬之时,送形而往,迎魂而返,恐魂神不安,故设三虞以安之。”可见虞祭是安死者魂魄之仪。虞祭完后还有“卒哭”,表示死者一切安排已毕,治丧期间的哭号无时也可停止了,从此进入了守孝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