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研究者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男性和女性对伴侣的要求在一个特质上达成了共识——善良。
对很多人而言,善良的意思其实就是共情。据我所知,截至目前,还没有人在研究中直接询问人们认为在选择伴侣时共情有多重要,但我相信它的分量一定不轻。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冷酷的人,那我会建议你至少在初次约会的时候别让对方看出来。从常识来看,人们往往会认为,无论是亲密关系和友谊,还是更职业化的医患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所有关系中都是共情越多越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因为对很多人而言,共情就意味着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同情、温暖、善解人意、关怀等。即使是用本书所使用的狭义的共情定义,即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我认为大家的看法也依然不会改变。那么,这么想是错误的吗?
到目前为止,我对共情的反对还只是在道德层面。亲密关系是与之截然不同的一个面向,我还没有在这个层面上提出质疑共情的理由呢。
也许你会认为,共情在个人生活中不会有太多的毛病,甚至还可能是件好事。亚当·斯密曾经讨论过超越共情等情感的强大力量对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有多么重要。可是,虽然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确实是做出公正道德的决策的良方,但我却不想被自己的妻子儿女和亲朋好友仅仅视为“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我认为,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所爱之人或爱自己之人能将自己当作最特殊的那一个。从这个角度而言,共情的聚光灯效应简直再好不过了。
另外,共情很可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促进一对一关系的发展而演化出来的。因此,亲密关系恰好就是共情的用武之地,你会认为它在这个领域利大于弊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共情在私人关系中极为重要。没有人希望自己过得像《艰难时世》中的功利主义者托马斯·葛擂硬一样,把所有互动,包括与自己亲生子女之间的互动都直接视为经济交换的活动。共情让我们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让我们成为道德考量的主体和对象。只有在作为道德指南的时候,共情才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