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公元960—公元1127年)
王安石时代对科举的改造,为明清时代的僵化打下了第一块基石。唐代的自由式科举被更加严格和充满了限制的课本式科举取代了。
北宋时期,在政治哲学上最大的两派是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实用主义者崇尚对社会治理有用的实学,强调经济的作用,却由于过于相信政府的力量,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方式而宣告失败。复古主义虽然反对实用主义的计划经济,却对经济一窍不通,总是想回归古代的道德统治和礼法制度。
在两派的夹缝里,温和的折中派包括范仲淹、苏轼等人。前者更加温和的改革以失败告终;后者受到了双方的排挤,无法施展政治抱负。
实用主义终结后,宋代逐渐陷入了道学的陷阱。道学对唐代的反思,也认定唐代的问题在于自由太多了,应该更加控制人们的思想。
宋代也是出版业大发展的时代,皇帝从对出版自由不知所措,到逐渐学会控制,将出版革命列入了政府的监管之下,为其所用。出版业自由的丧失,让中国失去了发展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可能性。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决定对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进行一次重大改组。
这次改组发生在熙宁变法之后的第三个年头。两年前,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当年推出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常平仓,第二年又推出了保甲法。 [1] 然而,新法的实施却遇到了重大的干扰,当时的大臣们有一多半都在激烈地反对。在王安石党羽和反对派的争论中,双方互相攻击,反对派把支持派贬为“新党”,而支持派则把反对派称为“旧党”。大量的政治资源都浪费在争吵上,让王安石感觉到,除了变法本身,思想的控制才是更重要的,如果没有一批齐心协力的大臣,改革措施很难推进。而要选拔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才,必须从选拔机制上做文章。
在王安石之前的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是直接继承自唐朝,主要考试科目分为进士科和经学科两类。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测试人们的语文能力;而经学科则主要考人们对五经的背诵能力。但在王安石看来,随着制度惰性的加强,这两种考试都变了味,无法找到合格的人才。进士科选出来的人只会一些浮艳的词句来获得世俗的欢心;而经学科则只会背诵经文,却并不理解其中的义理。 [2]
要想选拔真正的人才,必须做两方面的改革:第一是政府的科举制度,第二是学校的教育制度。
《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pdf+epub+mobi+txt+az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