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何时你该戴上外向的面具?
每个人都有很多个社会自我,这是由于人们总是要面对很多不同的社会群体,而且会非常在意这些群体的意见。于是通常情况下,人们就会在不同的群体面前表现不同的自我。
布赖恩·利特尔教授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师,也是3M教学奖获得者,有时这项奖也被称为大学教学的诺贝尔奖。利特尔教授身材矮小,戴着一副眼镜,有一丝固执,也有一点可爱,他的声音是充满了磁性的男中音,讲话的时候习惯一边如唱歌一般断句,一边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用老派演员的方式把强调的辅音和元音拉得长长的。人们说他像是罗宾·威廉斯和爱因斯坦的结合体,当他讲笑话逗乐台下的听众时,他看起来比他们还高兴。他在哈佛的课程总是座无虚席,下课的时候根本不需要铃声,大家的掌声就足以说明他受欢迎的程度了。
相比之下,我笔下的这个人似乎就完全不同了:他和妻子住在一间隐蔽的、坐落在遥远的加拿大森林的房子里,儿女和外孙偶尔会来看望他,其他的时候基本只有他们两人。他会在空余时间写乐谱、读书、写书、写文章,也会给远方的老朋友发邮件,他把邮件称为“电子书信”。社交的话,他更喜欢一对一的对话。聚会上,只要他有机会或者借口“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他就一定会逃离那个喧闹的地方,同朋友进行一些安静的交谈。如果他被迫外出太久或者被卷入任何带有冲突性的情境,他就会生病。
如果我告诉你那个舞台上的王者教授和这个喜欢宁静的内心生活的隐士是同一个人,你会觉得惊讶吗?如果你考虑到我们会因为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行为举止的话,你也许就不会为此而感到吃惊了。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灵活性,再来讨论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是不是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呢?对于内向和外向的概念进行这样的对立区分是否合适:内向者是贤明的哲学家,而外向者则是无畏的领导者?内向者是诗人或者科学呆子,而外向者则是运动员和拉拉队队员?会不会有些人两者兼具呢?
心理学家称之为“性格与情境”之争:那种混合的性格特征是真的存在,还是人们根据情境不同而作出的改变?如果你同利特尔教授交谈,他会告诉你,抛开他的公共形象和教学上的荣誉,他其实是个非常忧郁的人,绝对的内向者,这一点不仅仅是从行为学角度来说,从神经心理学角度讲也是如此(他用我在第4章介绍过的柠檬汁测试做实验,果然分泌了很多唾液)。这似乎可以将他列进“性格”一端:利特尔认为性格特征是存在的,正是这些特征将我们的生命塑造得如此深奥,它们是基于心理机制的,而且在人的一生中是相对稳定的。支持这个观点的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希波克拉底、弥尔顿、叔本华、荣格,还有近期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皮肤导电实验的先驱。
内向心理学「pdf+epub+mobi+txt+az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