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十讲「pdf+epub+mobi+txt+azw3」

3.jpg

三、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

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前面是从宏观角度说的,这里是从微观角度说。

早期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1952年12月关于黄继光牺牲的报道。当时《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的一篇通讯,下面是摘录:

“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 (黄继光已经牺牲了,你怎么知道是由于强烈的意志把他唤醒了?带有太强烈的作者的主观想象) 。黄继光向火力点望了一眼,捏了捏右手的拳头 (也许有人看见了,可以证明这个细节) 。他带来的两个手雷,有一个已经扔掉了,另一个也在左臂负伤时失掉了。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 (这可能是真实的) ,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 (这句话不真实,黄继光不可能在那种情况下数自己中了几枪) 。这时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 (黄继光牺牲了,你不可能采访他,你怎么知道黄继光想到营参谋长望着他,战友们望着他,祖国人民望着他,母亲也在望着他?没有根据。关于“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记者解释说,这个部队在战斗打响之前放过一个以真人为模型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这个人就是马特洛索夫,在卫国战争的时候也是堵枪眼牺牲的。黄继光看过这个电影,应该对他产生了影响。这样推理有一定道理,但黄继光牺牲了,无法来证明这一点) 。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 (这个形容带有文学色彩,但这是允许的,因为他毕竟有行动,这行动是个基本事实,可以形容他“像离弦的箭”,但前面是主观想象) ,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 (3)

这篇报道发表以后,新华社内部有过讨论,里面那些主观性的描写是不应该的,当时把这种写法叫做“合理想象”。结论是“合理想象”不合理。讨论以批评“合理想象”结束,但在此后几十年内,我们的典型报道仍然习惯于这么做。典型报道的框架,就要求把人物写得比一般人要好、要高,这就造成不真实的成分。

新闻理论十讲「pdf+epub+mobi+txt+azw3」

声明:

推书365展示内容收集于网络,仅用于免费的知识分享交流和学习!版权归出版方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如果您喜欢本站推荐书籍等资源,请支持购买正版,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