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从边缘视角解读族群现象,人文社科必读经典,畅销二十年,全新修订再版】
作者: 王明珂
格式: EPUB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6月 2020
大小: 1.26MB
语言: 中文
周人入居周原的时代约在公元前1300—前1200年间。先前由考古资料中,我们已说明约当公元前2500—前1000年,发生在华北北方农业边缘地带的气候变迁、人类资源竞争与经济生态变化。这些发生在渭水流域北方与西方的环境与人类生态变化,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也波及渭水流域。从历史文献中我们知道,这时东方商人与商文化的势力已侵入关中东部地区。(52)因此,在周人崛起于周原的时代,渭水流域人群所面临的冲击至少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当地以农为主的定居人群,开始接触到一些较依赖驯养动物、较具侵略性的人群;另一方面,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商人挟其优越的政治力西侵,也对当地人群造成威胁。
公元前2世纪,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记载了周人族源,以及居于周原之前他们的迁徙过程。这故事称,周人的始祖为后稷(相当于农神之意),其母姜原为帝喾元妃。后稷自小就好种植,曾为尧的农师。后来,因夏代帝王忽视农业,他的儿子失了官,率领族人迁到戎狄地区。此后族人便在戎狄间转徙流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从事农业。到了首领公刘在位时,他重新领导族人从事农业,但在他之后,周人又放弃行农业足足有八代之久。到了古公亶父时,这位周人领袖才又带领族人复行农业。定居后,他一再容忍戎狄的侵扰,不愿与之战,最后为了避戎狄而迁于岐山下的周原,百姓也追随他迁来此地。这时,周人“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53)
对许多历史学家而言,这记载是,或至少大部分是,过去曾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学者对此作了许多的历史地理考证。但是,我们知道“共同起源”对于人群的凝聚非常重要,以致人们经常创造、虚构、修正本族群或他族群的来源。(54)以此而言,这故事的历史真实性是可以存疑的。以下我将由另一种观点,即“社会记忆”观点,来看这个历史记载。由此观点,这个记载应被视为周人(或后来的华夏)自我宣称的族群起源故事(emic ethnogenesis)。(55)
虽然《史记》成书之时,离周开国之初约有一千年之久,但这个周人起源记载中的片段,也见于较早的文献如《尚书》《诗经》《国语》之中。因此这个周人起源传说,至少其中主要结构因素,应有较早的渊源。在这周人起源故事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周人宣称祖先原来是行农业的,经过一番波折,到了周原后他们又努力从事农业。其二,周人宣称曾长期在戎狄间迁徙,但到了周原他们就“营筑城郭室屋”定居下来。其三,周人宣称其为避戎狄之侵夺,不愿与之战,而迁于周原。这个周人族源故事,传递了一个明显而强烈的信息:周人以“农业”“定居”与“爱好和平”(或以德服人)来划定他们与另一些人(戎狄)的族群边界。因此,无论这个族源传说中有几分历史真实,它的主要意义都在于:一群人以此族源“历史”作为集体记忆来凝聚本群体。即使这族源叙事的内容主要也是根据周人记忆中的一些历史事实,但这记忆也是一种选择性记忆。以这种选择性历史记忆,一个人群选择并强调他们的文化特征,以设定他们与另一些人的族群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