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摊开一张张手绘地图、一部部使臣日记,人气青年历史学者,独家讲诉时代冲击下的东亚故事,透过燕行使的眼睛,眺望明末清初的历史世界】
作者:吴政纬
格式:EPUB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0月 2020
大小:1.50MB
语言:中文
朝鲜使者口耳相传,贡道必经的玉田县(今河北省境内)一带,耸立着一棵谜样的枯树。因着此树的关系,当地被称为“枯树站”。此树虽名为枯树,却又不是如此,至少康熙五十一年(1712)时,闵镇远(1664—1736)亲自走近树旁,眼前是绿叶成荫的光景。附近的住民相信,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后,这棵大树立即凋谢枯去,成为“枯树”。倘若有一天,它重新开枝散叶,枝叶繁茂,则“真人当出,而真人出则当定鼎于此地” (1) 。意思是说,真命天子即将出世,而他将会在此建立霸业,一统天下。闵镇远回忆从汉城出发后的所见所闻,不由得同意谣言,认为布满绿意的路树正是真人出世的信号,大清正危在旦夕。
1637年,清军兵临朝鲜,朝鲜国王仁祖尽管在南汉山城奋力抵抗,最终仍不敌城外的重重铁骑,出城投降。按照大清的规定,朝鲜此后不得再使用大明年号,并与大明断绝一切关系,甚至需派兵援助大清,侵略大明。1637年是一个别具意义的年份,宋应星正赞叹着这个“圣明极盛之世”,朝鲜使者郑斗源也认为大明“天子雄武,纪律严肃,兵精马健,将相得人”。从后见之明看来,两人堪称明朝末期的“乐观派”;事实上不消几年,大清朝廷入主中原,取明代之,成为中华之主。朝鲜尽管有再多的不甘,仍必须接受政治现实的安排,明朝已然逝去,大清成为新的宗主国。
1644年,岁在甲申,从当时大明读书人的立场看来,这真是一场悲剧性的国变。皇帝殉国,蛮横无理的“流贼”与被视为野蛮人的“胡虏”,相继入主紫禁城,天下已不复大明所有。对于那些忠于大明朝廷的人而言,这真是“天崩地裂”的变局,世界在一夕之间改头换面,顿时应验孔子的左衽之忧。满洲人不仅衣着与明朝有别,发式也一改旧俗,颁布“剃发令”,俗谚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正是由此而来。
剃发令在中国尤其是南方激起大规模民愤,今人或许难以理解何以至此,但稍一假设一群外国人主宰本国上下,宣布禁食令,规定各行各业的衣着和发式,即可知道人民愤起的原因并非怀念旧朝,而是深惧那改变既有生活形态的新国。因此,从辽东到北京,从北京到广东、云南、贵州,当地百姓或因为官方组织的抵抗,或为了保卫乡里不受侵犯,或为了坚守社会价值,以性命为代价,与清军鏖战,保留尊严。这是战火下残酷的真实,也是易代之际令人不忍直视的故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