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哀之歌
作者:曹利群
书号:9787513341110
格式:EPUB
出版: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9月 2020
大小:0.40MB
语言:中文
英国作家巴恩斯的新小说《时间的噪音》(The Noise of Time )就这么开头了(如果不是因为和国内另外一本书重名,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时代的噪音”)。封面是一张作曲家的头像,显然不如英文版的木刻原作传神:一个戴着眼镜,拿着手提箱站立等待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肖斯塔科维奇,因为谁都知道那个著名的等电梯的故事。书的结构很别致,分别以“电梯上”“飞机上”和“汽车里”作为故事串联的三个特殊场景。书很快读完。回味起来先是有些失落,觉得可以更飞动些,既然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但仔细想想也就释然。因为巴恩斯已经确立了“标准”,即凡属于历史事实的绝对要准确,而历史细节模糊的地方小说才出场。而这出场也绝非天马行空,是要依据史实去对作曲家的内心做出合乎情理的心理推断。放宽来看,这个小说基本还是可以作为传记的补充来读的,属于作家推断的地方,读者可以自行把握其合理性。
对肖斯塔科维奇的认知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见证》,读者一直是把他看成是铁幕下知识分子的代言,暴政下的音乐斗士,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很长时间都是这么认为。那时并不知道这本书引起的巨大争论,所有人都把它当成老肖的自传。在西方世界和俄罗斯,这本书从一出版,质疑之声就没有断过。除去作曲家口无遮拦臧否身边的人物外,其他的内容原则上都具有真实性。书里的那些话几乎成了箴言:“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我国人民死在和葬在不知何处的人太多了”,“阿赫玛托娃写了她的《安魂曲》,第七、第八交响乐是我的安魂曲”,诸如此类。等电梯的故事设定了一个不变的影像:作曲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那种慨然赴死的悲壮让人肃然起敬。“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着笔继续作曲。”《见证》伴我多年,其间社会上波诡云谲,朝暮无常。不得不说,这造成了同时代阅读这本书的人,一厢情愿地去在他的音乐中寻求坚忍与刚强,以他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记得二十多年前在北京大学的一个阶梯教室,一百多名学生听我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时激动不已,1905年冬宫广场上倒在血泊中的那些年轻生命,仿佛就躺卧在他们身旁。老肖写作这首作品时正值1957年“匈牙利事件”,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在那个时点写下这样一部音乐纪实性质的史诗。不消说,老肖在中国爱乐者的眼里始终是个以笔为旗的英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