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1个被“淘汰”的人体器官
作者:坂井建雄
书号:9787557687045
标签:①人体器官-普及读物
格式:pdf-epub-mobi-txt-azw3
出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2月 2020
大小:0.49MB
语言:中文
同样,冰河时期的猛犸及披毛犀周身布满了厚厚的皮毛,而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大型哺乳动物大象与犀牛则为了防止体温过高而褪去了体毛。人类的行动范围逐渐扩大,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营养,褪去了体毛使得体温调节功能更加发达,人类的脑容量也进一步增大。另外,马擅于长距离奔跑,因此体温调节功能也十分发达,不过,虽然它们的行动范围很大、移动速度很快,但汗液里的脂肪含量较高,散热效果并不是很好。
针对决定肤色的基因进行的研究表明,人类祖先的体毛退化,是从160万年前早期人属出现时开始的。裸露部位的毛发中只有头发保留了下来,用于保护头部不受强紫外线带来的伤害。的确,如果没有头发,在炎热的天气里很容易患上热射病。同时,人类的肤色也出现了变化,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类为了加强对紫外线的阻隔,皮肤里的黑色素沉积量逐渐增多,而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尼安德特人[1]的肤色则相对较白。
综合这些功能,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的进化与体毛退化相互关联、同步进行的原因,那就是:体毛的退化,是人类群体的交流方式的一种进化。在观察哺乳动物时我们常常看到,动物在发怒时常常竖起体毛,使身体看上去比平时更加庞大。人类在体毛退化之后,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表情、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人类常常为了推测对方的情绪而察言观色,如果脸部被体毛所覆盖,那么这一行为将是无法实现的。
实际上动物也并不是全部都有体毛。有些哺乳动物的体表就没有毛发,例如大象。大象在幼年时期体表覆盖着一些坚硬的毛发,但在成年后仅有头部还保留有1500根左右的稀疏的毛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毛发充当着调节体温的散热器,在有风吹过时可使皮肤的散热效果提高23%之多。而幼年时期有较多体毛的现象,与最近大热的带羽毛恐龙的研究也存在着关联性。有些学者认为,大型食肉恐龙霸王龙在幼年时期,身体上也覆盖着毛发。当然,这一学说尚无定论,直至现在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灵长类动物包含原猴类、新世界猴、旧世界猴、类人猿、人类等200多个物种,其中只有人类的体毛较少。
有一种学说可以用来阐述人类的物种特异性,即幼态持续学说。所谓幼态持续,指的是一种幼态成熟的成长方式,即生物个体在成熟后仍旧保留着幼年时的特征。对比蝌蚪长成青蛙的体貌变化过程,人类在成熟后的确保留了幼年时期的形态,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体毛的猴类幼崽的幼态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