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心的本质
作者:【加】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M. Wegner) 【加】库尔特·格雷(Kurt Gray);黄珏苹译
格式:pdf-epub-mobi-txt-azw3
出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2月 2020
大小:2.59MB
语言:中文
研究者彼得·德西奥里(Peter DeScioli)给这种“主体对受体”的二元道德完型起了一个文雅的名字——“不可磨灭的受害者效应”,而且这个效应无处不在63。那些认为滥用药物是错误行为的人觉得这会伤害青少年,那些认为烧国旗是错误行为的人觉得这会伤害残疾的老兵,那些认为手淫是错误行为的人觉得这会伤害儿童。在道德争论中,受苦受难的儿童通常是争论的主题,因为他们易受伤害的感受者的身份,使他们成为显而易见的道德受体。
我们实验室的切尔西·沙因(Chelsea Schein)所做的研究显示,受害者的感受并非源自他本人,而是由我们的二元道德思维自动产生的。在一项研究中,被试阅读关于“无害的”错误行为的内容,比如亵渎尸体或使用奇怪的自慰方法,然后评价这些行为的危害性。被试不仅认为这些行为普遍有害,而且在时间紧迫、无法进行有意识的推理时,他们对这些行为危害性的评级会更高。相同背景中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被试在面对着孩子阅读完上述内容时,会在毫秒之内快速地判断有关自慰和恋尸的描述是有害的,而且对这些行为危害性的评级会更高64。
如果一个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那么必然会产生受害者,这样的话二元道德完型就对“没有受害者的不道德行为”的存在性提出了质疑。不造成伤害的不道德行为在逻辑上是有可能的,但从心理学来看,这种行为极其罕见,只有看不到不道德的人才看不到伤害。由于对伤害的感知存在于道德判断中,我们可以因此很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对道德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