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领袖人物、著名社会学学者上野千鹤子代表作;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解剖女人的"生之艰难";多国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作者:上野千鹤子
格式:EPUB
路径:点击打开
出版:上海三联
作者分类:上野千鹤子
Title sort: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领袖人物、著名社会学学者上野千鹤子代表作;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解剖女人的"生之艰难";多国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日期:06 4月 2022
uuid:5bef4f9d-feda-4dc7-b510-26b93065ea64
id:517
出版日期:1月 2015
修改日期:06 4月 2022
大小:0.37MB
语言:中文
这里的前提,是家庭中“父”与“母”的不对称的性别关系。“母亲”总是抱怨自己的不如意,不断对孩子,尤其对儿子念叨“别像你父亲那样”,所以成为“不满的母亲”(亦可称“抱怨的母亲”);而“父亲”则是不讲理地支配母亲的“支配的父亲”。在这种家庭中,产生了“母子关系紧密”的扭曲的日本版“俄狄浦斯故事”。
这是日本的“文化传统”吗?
在传统的父权制之下,女人的地位取决于儿子,尤其是继承家业的长男之母的身份。在NHK的长篇历史连续剧《风林火山》中,战国时期武将的正房和侧室的女人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使尽一切计谋。剧中有个叫由布姬的角色,为地方豪族诹访氏之女,其父被武田信玄讨伐,她自己则被武田当作战利品掠为侧室。剧作家让她在临死之际吐出“唯愿来世生为男儿”的辞世之言。女人诅咒自己生为女人——太好懂的厌女症。
可是,进入近代之后,本应是强有力的“支配的父亲”,变成了“让人羞愧的父亲”“没出息的父亲”。这是因为社会整体的流动变化使儿子超过父亲变得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江藤的《成熟与丧失》一书写于1960年代的社会史意义便十分显著。1960年代是经济高度成长的时期,也是高等教育急速大众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婴儿潮一代”如雪崩一般大量涌入高中和大学。回顾历史,比起父母亲一代,孩子一代在整体上生活水准和教育水准都提高了(换言之,这一代作为一个整体比父母亲一代“有出息”),但这是时代所致,并非个人努力或能力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对于女性而言,脱离出身阶层实现阶层上升的机会,不是通过教育,而是通过结婚。当女性作为“妻子”失败之后,便作为“母亲”期待儿子超越父亲。于是,儿子们从小就听母亲像唱催眠曲一般念叨“你跟你爸爸不一样,你要……”,他们被迫担负起对母亲怎么也还不尽的巨大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