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pdf-epub-mobi-txt-azw3」

image.png

书名: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司马富

书号:978-7-5225-0629-6

格式:EPUB

路径:点击打开

出版:北京:九州出版社

作者分类:司马富

Title sort: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日期:17 7月 2022

uuid:11271106-89e7-4fe0-825d-e7182048afb4

id:829

出版日期:2月 2022

修改日期:17 7月 2022

大小:11.29MB

语言:中文

盛清时期社会和经济领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汉人和旗人(包括满人、蒙古人和汉军)之间明确的区别。欧立德恰如其分地将后者称为“外来居民”。在汉地,汉人与旗人的数量之比有时甚至超过200比1,汉人占据绝对优势。无论如何,满人并未注意建立和维护一个精心构建的实体和文化空间,以隔离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因此,清朝政府严禁汉人移民关外,禁止普通汉族男性与满族女性通婚,最重要的是在京师和地方建立了独立的“满城”(约20处)。尽管久而久之,两个族群之间的交流(包括在内地和关外)略微打破了一点文化壁垒,但是却未根除民族差异。1

目前我们还不清楚,整个旗人群体(特别是八旗满洲)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汉人的社会价值观(亦可见第十章)。就其参加科举而言,似乎可以说他们接受了。但绝大多数旗人并不参加科举,事实上,他们是卫周安所说的“军事化的”盛清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直到18世纪30年代,满文仍是朝廷中最高级别文官所使用的“首要的沟通和理解媒介”。2 但是,汉文日渐成为高级官员和低层旗人的通用语。到19世纪中叶,大约有1.5万户汉人商户搬进曾为满人独占的北京内城做生意;到了1908年,满人只占北京内城40多万人口中的54%。3

无论在京城还是行省,旗人与汉人之间的社会经济互动如果抽离了关系,那是难以想象的。我在第三章详细讨论了这一现象的政治维度,但是它作为清代社会生活的特征之一值得深入挖掘。中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曾对比过传统中国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方的“团体格局”。他指出,前者的特点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而后者则是“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4

声明:

推书365展示内容收集于网络,仅用于免费的知识分享交流和学习!版权归出版方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如果您喜欢本站推荐书籍等资源,请支持购买正版,谢谢合作!